2019年4月9日 星期二

綠電交易量不到發電量1% 官員:下半年起會大爆發


綠電交易量不到發電量1% 官員:下半年起會大爆發

尹俞歡 2019-04-07 

綠電交易冷清,下半年有望翻轉?2017年《電業法》修法開放民間自行交易綠電,政府稱將可促進綠能發展、讓企業買到綠電。然而,至今除Google在今年初買到綠電外,市場仍如「死水一灘」。官員透露,已得知今年下半年起將有多起大型地面型太陽光電廠交易案,綠電交易可望「大爆發」;學者則認為,台灣沒有將再生能源設置目標與憑證、交易扣連,市場自然難以活絡。

目前台灣業者要稱自己使用「綠電」,有3種途徑,其一是透過交易平台購買再生能源憑證(REC);其二是像Google一樣直接向再生能源業者購電、同時獲得憑證;第三種方式則是自建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設備,自行發電。

再生能源供應量有限 業者在台買不到綠電


然而,目前台灣再生能源供應量有限,加上配套制度未完備,導致許多業者在台買不到綠電,更導致台灣與重大投資案擦身而過。去年9月臉書決定捨台灣、於新加坡投資興建亞洲數據中心,考量之一,即是可在新加坡可購得百分百綠電。

綠電市場究竟有多「貧瘠」,或許可從再生能源憑證交易窺見端倪。政府為了推廣綠能、希望以市場機制催生更多再生能源需求,2017年成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,專門核發綠電憑證、並成立交易平台。中心成立至今,僅出現110筆憑證交易、轉讓2451張憑證。這個數字,意味著整個綠電市場中,僅245萬度的電力有真正被買賣,佔去年整體綠能發電量114億度的百分之一不到。

針對綠電市場冷清問題,標檢局組長黃志文透露,最快今年下半年開始,將陸續出現大筆綠電轉供交易,屆時相應產生的再生能源憑證也將「爆量」。他指出,過去1年政府共發出3萬張憑證,接下來大型太陽光電廠交易,一次就可產生12萬張憑證,整體發行量、交易量都將因此大大提升。

黃志文分析,目前企業採購綠電的3種途徑中,憑證只是配套,主要交易仍將來自於企業與綠電業者直接購電。他表示,台灣的電力市場2年前才開放,業者本來就需要時間摸索轉供、代輸的相關模式。如今經過一定時間的「鴨子划水」,預估市場很快就能變得活絡。

「電證分離」暫擱置 「市場更自由化之後再討論」


至於發電者電力自用、僅單純交易憑證的類型,則礙於目前再生能源躉購價格「較具吸引力」,一般人仍多會選擇把電賣給台電,預估短期內交易量仍有限。

面對國內有業者不斷呼籲應開放「電證分離」、也就是綠電與憑證可分開交易,黃志文則表示,國內還有許多人不清楚「憑證」與「電」的區別,若直接開放,恐衍生究竟是用電者還是擁證者才有綠電的爭議,因此目前仍將先擱置相關議題,「市場更自由化之後再討論。」

學者:只鼓勵不獎勵 再生能源憑證交易熱不起來


儘管官員看好綠電市場將迎來蓬勃發展期,中興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蘇義淵卻認為,政府只讓企業出於自願買綠電、而非強制要求,才是導致再生能源憑證交易「熱不起來」的主因。

蘇義淵指出,美國結合憑證與再生能源配比制度(RPS),讓不同級別的政府能透過要求業者購買憑證,最終達成發展再生能源的目標。反觀台灣政府如今對用綠電、買憑證的業者「只有鼓勵、沒有獎勵」,買憑證的業者沒有租稅優惠、電費也不會比較便宜,只追求經營利益最大化行事的企業幾乎沒有用綠電的誘因,終將導致市場需求和供給受限。

蘇義淵因此建議,政府可將部分再生能源發展目標,透過憑證轉移至業者端,以政策要求廠商在一定年限前採購一定比例的憑證,如此才能引導出更多憑證交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