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

觀點投書:為何需要推動漁電共生


觀點投書:為何需要推動漁電共生

風傳媒 郭程元 2019-06-20 

過去農電共生因為部分太陽能業者為謀求種電利益,忽略農作,未從農作的角度出發思考來設計太陽光電系統,發生假種田真種電的問題,導致社會大眾普遍對農電共生產生破壞農業,排擠農民生計的負面印象,然而證諸國外經驗,其實若有以農業生產為主體出發,其實太陽光電還是可以與農業做很好的結合的。

因為農電的失敗,也連帶讓漁電共生的推動產生重重阻力,但其實漁電與農電在本質上存在極大的差異,由於作物與土壤都不會移動,許多植物需光性高,又需要均質的陽光照射,才能保障作物生產的品質,因此遮陰太多或遮陰不均勻都可能影響作物生長。然而水產生物的生長並不需要陽光,且養在會流動的水裡,池水很容易就可達到均質,根本不會影響魚蝦生長,就算不太動的貝類也因水可達到均質狀態而不受影響,而且在大熱天裡,魚蝦更會找尋陰涼處棲息,所以養殖遮陰本就是常識,遮陰反有助於魚蝦的生長。

作者指出,過去農電共生因為部分太陽能業者為謀求種電利益,忽略農作,未從農作的角度出發思考來設計太陽光電系統,發生假種田真種電的問題,導致社會大眾普遍對農電共生產生破壞農業,排擠農民生計的負面印象。

反對漁電共生的人或許會說,魚蝦雖不需要陽光,用來控制水質的藻類卻需要陽光,但其實除了用藻相控質水質之外,也可利用益生菌來做菌相控制,國內的室內養殖場就多以菌相來控制。而依現行法律規定,漁電共生最多只能遮蔽40%的陽光,還有60%的陽光照射,還是可以維持藻相控制水質的。

且現在夏天的陽光越來越強,天氣越來越熱,遮陰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水溫,提供魚蝦陰涼的棲息空間,更因為將低強日照,減少水中絲藻的生長及優養化泛池的風險。水中的絲藻及微細藻類大量增生的充分條件,是水太肥加上強日照的結果,絲藻大量增生,會影響魚蝦活動與進食,若大量死亡還會造成水質的敗壞;微細藻類若大量增生,進一步造成餌料生物大量增生,到了晚上大家一起行呼吸作用,就會造成嚴重缺氧導致泛池,池中生物全部死亡,生態歸零的嚴重後果。再者,冬天碰到寒流時,只要利用太陽光電系統在魚塭北側的支撐柱搭起帆布,就可發揮漁塭傳統防風棚的功能,擋住寒冷的東北季風吹過水面降低水溫,造成水產生物死亡,達到防寒的效果。

為了因應氣候變遷,農委會本來就有補貼室內養殖場的建設,然而每案最多補助400萬,就算加上業主自籌款,頂多也只能做800坪左右,對動則上萬坪的漁塭來講,根本是杯水車薪難以發揮功能,但是若利用太陽光電系統提供的梁柱結構與太陽能頂蓋,就能以很少的經費做大規模的室內養殖,有效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。

因此,從養殖的角度來說,養殖本就需要遮陰、降溫、防雨、防寒,因此在魚塭上面搭建光電系統,本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事情,現在需多國際大公司如GOOGLEAPPLE、台積電等,都開始要求用綠電或產品要有綠電標章,以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及國際社會的要求,台灣卻沒有足夠綠電可資供應,將實質影響到台灣製造的產品進入歐美市場,阻礙經濟發展。而漁電共生提供大量綠電,且正是在白天的用電尖峰發電,不但可補足用電缺口,解決缺電危機,提供綠色經濟發展所需,且對養殖還有許多正面效益,政府應該加強社會溝通,去除民眾疑慮,堅定地推行下去,不要因少數民眾的誤解及反對而停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